LNG如何在“寒冬”中化危为机

2015-02-02

LNG如何在“寒冬”中化危为机
来源:能源网-中国能源报-渠沛然  2015-1-29

  2014年,LNG全行业不景气,步入寒冬。气源受限、国际油价下跌,LNG产业链各个企业艰难生存;出货不畅、出工不足,信心受到打击。企业急需抱团发力,主动发出声音,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LNG产业,行业困境亟须相关各方多管齐下合力救市。
  1月16日,由陕西省燃气设计院牵头, 18家单位发起并组织的“全国LNG产业联盟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表示,国内LNG市场正逐步迈入一个病理怪圈,上游产能爆发式增长而下游需求发展却逐渐放缓,产能过剩、供大于求,LNG要想持久发展不能盲目而为。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主任姜鑫民也在会上表示,中国高速发展LNG产业,一方面国家不断鼓励,但是面对经济增长放缓,能源需求下降的市场困难时,扶持力度还有待提高。LNG发展前景看好,但还需为其“健康”把脉,使新能源技术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和永久性。
  
  困境:“夹心饼”面临多重尴尬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天然气尤其是LNG应用,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多项利好政策。近年来LNG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大量资本进入LNG领域,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成熟可行的商业模式。但是随着国内天然气价改的深化、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导致国内油价下降的影响,目前LNG行业尤其是终端版块发展明显放缓,进入发展瓶颈期,陷入困境。
  纵观LNG行业现状,LNG作为燃料替代柴油的优势丢失;经济疲软,传统消费工业需求放缓;天然气价逆势上调,LNG项目成本大增;盲目、无序发展致使上中下游均在亏损;非常规液化项目增多,常规管道气液化项目受冲击,行业困难重重。
  安迅思高级研究员梁津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如今LNG行业就像一个“夹心饼”,面临上游气源垄断价高、下游市场发展不健全、新能源挑战以及进口量大价低的多重尴尬。
  “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并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随着价格改革机制的稳步推进,我国将理顺天然气价格,提高天然气利用的市场化程度,发展趋势无疑是价格上涨,这将给LNG产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姜鑫民说。
  卓创资讯总监刘广彬依旧乐观的对记者表示,LNG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天然气在我国消费比例提升空间很大,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加,现在定论LNG步入末期和灭绝是站不住脚的。“行业有困难,但不用太过悲观。但考虑到我国燃气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将持续2-3年。”他说。
  
  终端:拓宽重车船市场
  据悉,过往天然气车辆增长较慢,源于气源短缺,但随着进口天然气增加,为运输用天然气市场发展营造有利条件,预计未来3年运输用气年均复合增长率35%,2015年达至190亿立方米,届时,天然气车辆将达240万辆,其中14.7万辆为LNG汽车,车船用LNG大有可为。
  2014年是LNG公交大发展的一年,占全国公交销量的59.31%,推广速度较快,天然气重卡车辆增长放缓。若市场复苏,重卡的表现将有提升空间。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电动汽车,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用可望不可及的未来代替现实,没有看到从燃油到电动汽车之间必须有天然气汽车这一过渡过程。学术化水平不代表产业化水平,电动轿车技术更不能复制在重卡和船舶上,即使认为电动汽车技术是以后发展方向,但还需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LNG车(船)是最现实可行的过渡产品。” 陕西省燃气设计院院长郭宗华对记者说。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所长罗肖峰提出,LNG对船舶行业来说视刚性需求,船舶LNG发展吸取内河取得经验后,逐渐向沿海最后向远洋发展,随着远洋技术的储备,LNG终端市场未来看好。
  但是目前终端市场疲软,价格因素,气涨油降,LNG与柴油价格差距接近,,终端客户车主积极性受挫。
  据记者了解,LNG的主要消费市场在于车(船)用气,但目前国家对天然气汽车没有补贴,LNG车船价格偏高,加气网络也不完善。因此要想LNG车用市场蓬勃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必不可少。
  数据显示,我国LNG进口能力预计从目前每年2550万吨增至2018年的8000万吨以上,到2020年后,中国LNG年供应能力将超1.1亿吨。全国LNG加气站由2010年的几十座到目前的超过2145座,发展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2015年,寻找LNG销售渠道,拓宽下游视野尤为重要。卓创资讯总监刘广彬提出,无论哪种LNG终端投资模式都要立足于项目开发,需要确定项目建设及生产目标,有市场需求才有建设意图,因此要明确当地市场产品的需求与供应,确定目标用户及需求规模、确定当地市场的供求价格以及确定市场的发展趋势。
  宁夏哈纳斯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商务经理韩小庆也建议,在终端需求培养方面,要大力培育车船市场,给予是产业优惠政策,如免过路费、免购置税等。

  出路:群策群力有序发展
  LNG陷入“寒冬”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气价高”,导致“下游不畅”,而下游不畅则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完善。
  LNG上、中游积极性高,加气站快速增多,导致政府及行业认为LNG加气站及LNG车辆利润高,竞争激烈,忽略了气站建设程序繁多,征地难、选址难的问题。
  作为企业代表,南京苏能天然气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认为,土地成本和设备成本是主要支出费用,节约成本是加气站运营目前应对困难的手段之一,因此采用国产设备是可行办法。随着竞争加剧,国产设备为降低成本减少支出提高运营效率有所帮助。
  此外,现有LNG加气站网络不完善,LNG加气站只能用于点对点的运输,省际之间公路LNG站缺少,发展不平衡。 LNG终端投资大,不仅成本回收有周期,影响业主投资积极性,而且终端开发是从无到有,客户群能源更替需要额外付出改装费,影响业主使用清洁能源LNG积极性。
  韩小庆认为,地方政府还需考量当地需求,合理规划LNG项目,防止盲目、无序投资只是产能过剩局面加剧。企业层面,在投资之前做好充分调研,谨慎投资。原料气价方面,要逐步实现市场化,真正有供需双方自主协商确定,同时,在气源类型日益复杂情况下,探索按照热值衡量定价。“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行业监管机制,遏制造假、参加等现象,维护行业良好发展。”她对记者说。
  刘广彬认为,LNG产业链协调发展,要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不搞价格同盟,具有自律精神,成立联盟,增强维护权益的话语权,规范行业竞争,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为提高从业者积极性,业内人士发出倡议,建议对LNG终端应用尤其是加气站,卫星站的布点规划和立项审批等方面工作采取集中处理或各部门联席会议处理方式,简化程序;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性土地支持,在LNG加气站、卫星站、储备库等项目土地使用中给与适当政策,对于正在进行煤改气、油改气的燃气公司,按照节能减排对燃气公司进行补贴;建议先行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期市场无序竞争不符合市场规律,影响企业主动性,建议参照城镇燃气特许经营权,指定加气站特许经营政策,制定各地气化站特许经营政策,保障先行者长期利益;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物流客运业以及锅炉使用行业应用LNG,如减免过桥过路过闸费以及发放锅炉改造补贴。